据说还是在韩信当齐王的时候,某一天,来个相士指名道姓要见韩信,可是,韩信对相士没有一点印象,更不知道其来意,见还是不见,一时之间确实有点难以决断,经过一翻犹豫韩信最后还是决定见。
相士随着侍卫来到近前,对韩信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番,说:“看您的面像,不过封侯,但看您的体形,尤其是从背后看敦厚有帝王之象,只不过大将军印堂发暗,带有凶象,很是危险。”
韩信听后,感到疑惑不解,就屏退身边侍卫问道:“还请先生明示?”
相士侃侃而谈:“陈胜、吴广率领农民军起义的时候,全国上下、四面八方之人都蜂拥而至,以至于鱼目混珠,什么人都有,但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,那就是推翻残暴的秦王朝,让老百姓不再受奴役。现在秦朝已经被推翻了,接下来就要看谁坐天下了,而且当前的形势已经相当明朗,就看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谁能坐天下了。
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个楚汉相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刻,大将军已经成为决定谁胜谁负的重要筹码,大将军倒向汉,则刘邦胜;大将军倒向楚,则项羽胜。问题是,大将军功劳太大,威望太高,又智谋超绝,归项羽,他最后不会完全相信你;归刘邦,他最后一定会害怕你,也就是说不管你归项羽也好,投刘邦也罢,你都不可能活得自在。是生是死,如何长久地活下去,你必须得好好考虑清楚!”
古人都尚且知道:“老天给了你机会,你不要,必受其害;机遇来了你不用,必为其祸,大将军仔细想想吧!”
韩信说:“我明白先生的意思,可是汉王待我如亲兄弟,他让我坐他的豪车,给我穿他的华丽衣服,给我吃他吃的可口东西;我怎么能背叛他,自己坐天下呢?”
相士接着说:“狡兔死、走狗烹;飞鸟尽,良弓藏,敌国破,谋臣亡的道理大王不会不知道吧。当年文仲、范蠡对越王勾践那么忠心,立过那么多的功劳,但是,在帮助勾践兴越灭吴之后,文仲遭到了勾践毫不留情地绞杀,范蠡化装逃走才幸免于难,难道文仲、范蠡二人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?”
韩信听了相士的话,心里禁不住猛地缩了一下:“先生不要再说了,让我再想一想!”
相士无奈地摆了摆头,说: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!决断只在今日,一旦错过,救无可救!”,说完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。
韩信望着相士离去的身影,犹豫了半天,觉得刘邦是一个讲义气,守信用的人,应该不会对自己怎么样的。
后来的事态一切都按着相士所说的发展,随着韩信所立功劳越来越多,越来越大,胜利的天平逐步向着(刘)汉倾斜,刘邦对他也越来越不放心,并且在暗地里开始防范他。尤其是经历垓下一战,项羽被迫在乌江边自刎身亡之后,楚汉之争进入最后的收关阶段,功劳最大的韩信,就成了认为天下大局已定的刘邦急着想要除掉的心头之患。
随后,心里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韩信不会背叛自己的刘邦,在淮阳召开的一次诸侯大会上以有人告其“蓄意谋反!”的名义将韩信下狱。要不是陈平等一干众将为其求情,加上确实调查不出韩信造反的证据,才将他放了,否则,韩信当时就已经冤死刘邦的刀下了,但是,刘邦还是借机剥夺了韩信的兵权,将他降为淮阴侯。
虽然,表面上看起来韩信最后是被吕后与萧何合伙谋杀而亡,可是,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,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,韩信作为替刘邦打天下的第一战将,西汉开朝立国的第一功臣,想要动他,如果没有刘邦事前“授意”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,甚至不可能,真正是可怜而可悲——一代战神韩信以及与他同时被诛杀的一百多全家老少。
其实,正如韩信被杀之前所抱叹的:“悔不当初,真是敌国破,谋臣亡!”只不过韩信明白得太迟,徒留悲伤,悔之晚矣!
在丝语看来,韩信死于他的愚“忠”,死于他太过相信刘邦的兄弟“情义”,死于他错误地认为自己为西汉建立的赫赫战功能够成为自己的“护身符”,可以让刘邦对自己“网开一面”,否则,对形势和未来多一些冷静与合理预判的韩信就不会死得那么冤且惨,甚至历史都可能被改写。
现如今白银股票配资,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后话而已,或许这也是我们在为韩信感到惋惜的同时,更应该思考的,你说是吗?欢迎多多阅读留言,共同探讨历史。
刘邦项羽文仲韩信相士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